当前热议!几乎所有的社会问题,最终都指向经济问题?

2023-06-12 21:44:55来源:000
托卡马克之冠

在中国,大多数新生儿都是婚生子女,在这种情况下,当下每年的结婚对数就是未来每年新增人口数量的上限,进一步的,也就是所有与新增人口相关问题的总量上限。


【资料图】

另外,这个问题是逐级梯次传导,且影响范围逐级放大的。

比如,每年新增人口的数量,就是未来医院妇产科的业务量。

随后是母婴相关行业的商品消费上限,从婴儿车到婴儿床再到奶粉,从尿不湿到口水巾到胎教,从产后护理到月子中心,从婴儿游泳馆到儿童玩具,相关上下游产业链几乎可以提前预知自己今后的营收规模了。

随后是幼儿园的生源量,小学的生源量,初中的生源量,高中的生源量,大学的生源量,考研的生源量,而且这个量是逐级减少的,夭折的小孩没能读小学,或者读完小学辍学后没能读初中,读了初中后没有继续读高中混社会去了,或者读完高中没有高考,或者读完大学没有继续考研,另外还得把出国留学的也扣掉。

你甚至可以早早的预期十多二十年后教育资源和师资力量的需求上限。

随后是逐年的新增劳动力,毕业生,就业人口,社保缴纳人员及其金额,潜在房地产需求。

甚至连新增的手机电脑互联网用户,考公培训班招生规模,教辅印刷量,疫苗接种量,潜在兵源,以及再下一代人口都可以提前预估了。

最后还有以上相关行业未来从业人员的潜在收入水平和工资待遇,毕竟他们的收入水平和他们所从事行业的市场需求是刚性挂钩的。

这些还只是包罗万象的社会服务需求及其相关行业的沧海一粟。

简单来说,人是经济活动的主体,是社会结构的基础,当人口一眼望得到头时,你的一切也就一眼望得到头,当基础逐级衰减时,一切都会跟着逐级衰减。

而这还不是最要命的,最要命的是,在上限一眼望得到头的同时,衰减速度却是难以预测的,稳步下降实际上已经是一种奢求,因为断崖式下跌将会变的极为常见。

一切都有个尽头。

帽子姐,我向来主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也就是说,我个人认为,几乎所有的社会问题,最终都指向经济问题。

结婚登记的人少了,这是社会问题。

人均可支配收入占当年人均GDP的比重连年下跌,这才是经济根本问题。

国家统计局的报表显示:

1986年,我国人均GDP是963元,人均可支配收入是899元,人均可支配收入占当年人均GDP的比重是93.35%。

到了2022年,我国人均GDP是85698元,人均可支配收入是36883元,人均可支配收入占当年人均GDP的比重是43.04%(取小数点后两位)。

从93.35%下降到43.04%,结婚登记人数的下滑与人均可支配收入占人均GDP比重的下滑,成正相关。

换句话说,别看咱们国家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GDP年年增长,但实际上是老百姓是越过越穷了。

我都不说什么收入分配公平不公平之类的话了。数据在那摆着呢,还是国家统计局自己发布的数据。

咱们再横向对比一下,

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美国。

2021年,人均GDP约为6.9万美元,美国的人均收入约为3.9万美元,那美国人均收入占人均GDP的比重就约为57%,考虑到美元的购买力要强于人民币的购买力,这个比重应该是在60%以上。

世界第三大经济体,日本。

2021年,人均GDP为39803美元,约为284265元人民币,日本当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约为99096元人民币。人均收入占人均GDP的比重为34.86%。

美国和日本,一正一反俩个例子,美国的人口年龄分布非常健康,是一个年轻化社会。而日本呢,典型的老龄化社会,不婚主义,少子化等等。

所以,想要真正解决中国社会的不结婚不生娃问题,最有效的办法,还是提高老百姓的可支配收入。

但是呢,一看这死活都降不下来的房价,嗯,算了,当我啥也没说。

关键词:

上一篇:“你好我的城 唱歌给你听”音乐演出季首场 西安工业大学火热开唱 世界快报
下一篇:最后一页